《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汉):《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名称(英):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代码:011060010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适用对象: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无
方案版本:2023版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课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新时代民族复兴使命下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并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并提升法治素养。
本课程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启发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的讲授对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学院学风的改善将起到一定作用,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大学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认识大学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解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课程目标2:理解人生观、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3:领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4: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与相关的法律规范。
课程目标5: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了解与大学生联系密切相关的宪法、刑法、民法典等基本法律常识,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培养法治思维。
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6: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并且具备根据个人性格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
课程目标7: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正确看待并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课程目标8:辩证地看待时代发展趋势,科学看待问题,明辨是非,正确评价和分析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观念、错误行为。
课程目标9:将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主要求,以及外化为自身行为和习惯。
课程目标10: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具备分析和解决职业、家庭、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现实一般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程目标1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课程目标12:树立理性爱国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目标13: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法治观为指引,确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意识。
课程目标14: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增强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养成团队合作、踏实实干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非认证专业可以省略本项内容) |
课程目标 |
支撑权重 |
|
|
|
|
|
|
|
|
|
|
|
|
四、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的程度等) |
对应课程目标 |
1 |
绪论 |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内容介绍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及时代特征,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激发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并熟练掌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及时代新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教学重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规划 教学难点: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大学生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解时代新人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访谈法。 实践教学1:活动一:我的大学学业规划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大学搜集资料,制定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让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底该怎么过,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设定好目标,制定好计划。 活动方案: 1.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在大学阶段要完成的任务、达成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书。 2.规划书以学年为节点划分,注意学年之间的任务衔接; 3.开课第二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规划书,交给任课老师; 4.学年结束后,任课老师将规划书交由下一门课程任课老师,由下一门课程任课老师在新学年开学第一课返还给学生,学生根据上一学年规划完成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后续学年规划进行修订; 5.新学年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学业规划完成情况及新修订的学业规划,对学业规划进行量化打分,并计入学生本学年的实践活动成绩。 活动二:电影赏析——《厉害了,我的国》 活动目的: 通过观看影片《厉害了,我的国》,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活动方案: 1.组织同学们统一观看影片《厉害了,我的国》,并在观看之后,畅谈自己的观后感。 2.课后,同学们将自己的观后感形成文字材料。 3.以班级为单位收齐并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进行评阅,并结合课堂发言情况,计入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 活动三:经典阅读 活动目的: 通过阅读大量的“人生观”书籍,与前人、名人对话,拓宽学生们“人生”的眼界、加深对自己人生的理解。 活动方案: 1. 要求每位同学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于本学期结束前完成与“人生观”相关的10本书籍的阅读并用一句话概括、阐述自己的观点。 2.书写阅读报告; 3. 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经典阅读报告进行评价打分,并计入学生的实践活动考核成绩; 活动四:模拟情景剧——宿舍风云 实践目的: 通过组织并参与模拟情景剧的表演,让同学们找出宿舍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 实践方案: 1. 以宿舍为单位,对照查找宿舍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剧本编排并分角色表演: 2. 对照以上问题,检查自身是否存在这些行为,通过模拟短剧,换位思考一下,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妥言行; 3. 通过组织、编排并表演情景短剧,宿舍成员正确认识并评估宿舍相处规则及宿舍成员关系,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同进行商讨,并拟定出有利于宿舍团结和谐的规章制度。 4. 任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并对表演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合理的人际关系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 5. 任课教师根据同学的实践参与程度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实践教学成绩 活动五:课堂辩论——志当存高远 活动目的: 通过对主题“志当存高远”正反两方的辩论,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想选择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动方案: 1. 任课教师布置辩论赛辩题,明确实践要求; 2. 将参赛同学划分成两个小组,抽签决定正方或反方; 3. 组内同学进行分工,对辩题进行充分的准备; 4. 辩论赛开始,主持人做开场白并介绍双方辩手及其立场,同时介绍比赛流程和比赛规则; 5. 双方辩论团进行陈词、开篇立论、攻辩、自由辩论、结辩等环节(需对辩手发言时限作出合理设置) 6. 评委对双方的辩论进行投票打分,评出最佳辩手、最佳表现等; 7.任课教师对辩论赛全程进行指导,并在结束后进行总结; 8.任课教师安排学生写辩论陈词,学生可根据辩论过程自行决定写一辩陈词、二辩陈词、结辩陈词或其他阶段的辩论陈词; 9.任课教师对所有同学根据其完成分工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计入实践教学成绩。 以上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每学期情况五选其一,用时8学时,跨度绪论及第一、二章节。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6 课程目标14 |
2 |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教学目标:在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时,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理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访谈法。 |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7课程目标13 |
3 |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教学目标: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理解崇高的理想信念所包含的内容,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如何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难点:如何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参观法、访谈法。
|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7课程目标11课程目标14 |
4 |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教学目标:学生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认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实践做忠诚爱国者的行为要求;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涵和体现,深刻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难点:理解爱国既需要情感基础,也需要理性认识,更需要实际行动;分析、理解大学生如何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参观法、访谈法。 实践教学2: 活动一:人物访谈——探寻身边的新中国榜样人物。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培育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履行爱国主义责任。 活动方案: 1. 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要求; 2. 班级内划分实践小组,明确组内分工; 3. 拟定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可行性; 4. 访谈准备: 1) 了解被访者 2) 准备详细的访谈提纲 3) 确定访谈方式与进程 4) 准备访谈所需材料及工具 5. 实施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6. 分析访谈记录,整理访谈结果; 7. 每位同学根据结合访谈情况撰写一份访谈报告; 8. 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并对访谈报告进行批阅,根据报告质量及每位同学的实践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计入实践考核成绩。 跨度第三到第四章,根据每年的生源具体情况,活动自主。 活动二:诗词朗诵——我爱我的祖国 活动目的: 收集遴选历代爱国诗词,并通过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同学们的报国之志。 活动方案: 1.任课教师在班级宣布实践主题,明确实践要求; 2.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3.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班级朗诵; 4.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并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点评; 5.任课教师根据每组表现进行考核,形成量化成绩记入实践考核成绩。 6.诗词朗诵考核模板 活动三:调研、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目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各地风俗传统等方式,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活动方案: 1.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2.每组负责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3.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或实地调研,了解相应节日的起源、发展、表现形式等; 4.任课老师对活动的组织过程进行指导,并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点评; 5.每位同学根据本组的调研情况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6.任课老师对调研报告进行批阅打分,记入实践活动考核成绩。 活动四:主题演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实践目的: 通过演讲比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实践方案: 1.成立演讲比赛筹备小组,成员包括平行班各任课老师、各班学生代表,推选出组长。 2.任课老师在任教班级发布演讲主题及比赛时间; 3.由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要求自由组队,每组自行讨论演讲内容等相关事项,并选出参赛选手; 4.由任课老师在任教班级先组织预选赛,每个任教班级选拔出2-3名优胜者,参加院级决赛; 5.由任课教师负责指导任教班级的参赛选手; 6.院级决赛。邀请学院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担任评委和嘉宾,从往届获奖选手中遴选优秀者担任评委。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 7.嘉宾针对演讲过程、演讲内容及选手表现进行点评,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8.其余未参赛同学本组演讲主题,提交一份演讲稿; 9.任课教师在任教班级对本班的参赛情况进行总结,批阅演讲稿并将成绩记入实践活动考核成绩。 活动五:制作ppt——我身边的道德模范 实践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对校园内或校园外的道德模范进行访谈,整理撰写访谈材料,激发学生学习道德楷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决心。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主题,明确实践要求; 2.将班级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组内进行分工; 3.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通过调研,筛选出将要访谈的对象; 4.与访谈对象预约访谈时间、地点,对访谈对象进行访谈。 5.各小组推荐一名汇报人,在班内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报交流;6.每位同学根据本组访谈内容,制作一份ppt; 7.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ppt进行批阅,并将成绩记入实践活动考核成绩。 活动六:我的道德准则——个人道德准则设计 实践目的: 通过仿照古今中外名人的道德准则,自我省察,制定自己的道德准则。 实践方案: 1.学生本人查阅古今中外名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2.仿照名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人的道德准则; 3.在班级中对制定的道德准则进行交流; 4.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并对交流过程进行点评,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 5.任课教师根据学生道德准则制定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记入实践活动考核成绩。 活动七:社会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突出问题 实践目的: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一个普遍现象。通过本次调查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多方面了解国情及社会发展,培养“忧乐为怀,兼善天下”的道德情怀,为建设和谐、稳定、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宣布活动规则; 2.对班级同学进行合理分组,每组4-6人,小组内选出组长,并对组员进行工作分工; 3.小组根据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4.每组自行确定调查区域(注意小组间不要出现区域重复现象),调查区域以学校周边为主; 5.小组提前与确定好的调查区域农村小学的相关老师联系,了解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情况; 6.走访周边农村,了解村里留守儿童情况; 7.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出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调查报告; 8.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级内对调查情况进行交流; 9.任课教师负责全程指导,并对小组最终的总结材料进行评阅,结合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将评阅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 以上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每学期情况七选其一,用时16学时,跨度第三、四、五章节。 |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8 课程目标9 课程目标12课程目标14 |
5 |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教学目标: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坚定价值观自信;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地实际行动,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何坚定价值观自信。 教学难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8 课程目标9 课程目标13 |
6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
教学目标:明确道德的本质、功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并且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共道德,努力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模范。 教学重点:理解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投身道德实践。 教学难点:投身道德实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访谈法
|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10课程目标13课程目标14
|
7 |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运用法律途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教学难点:法律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参观法 实践教学4:活动一:问卷调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实践目的: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2.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 3.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随机调查,指导被调查大学生正确填写问卷; 4.分析统计数据,总结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5.任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对调查报告进行审阅,并根据实践情况给出每组同学的实践成绩,作为实践教学考核依据。 活动二:宪法日宣传活动 实践目的: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宪法日宣传活动,加深同学们对宪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同学们树立宪法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2.将班级同学分成相应小组,每组4-6人,每组选出组长; 3.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拟定宣传主题,收集相关资料; 4.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定宣传地点进行宣传; 5.汇总宣传数据,总结宣传效果,每位同学提交一份宣传总结; 6.任课教师对实践活动全过程进行指导,对学生提交的宣传总结进行评阅,给出量化成绩,记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 活动三:模拟法庭——大学生校园贷 实践目的: 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让真实案例重现,加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让同学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抵制现实与网络的不良诱惑,理性消费,远离“校园贷”。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宣布实践活动要求;2.将班级同学分成相应小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收集与“校园贷”相关的材料,确定备选案例; 3.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交流各组备选案例,通过投票方式确定最终案例; 4.从班级选出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被告、证人、法警等相关角色,准备起诉文书(起诉书、公诉词、证据及说明、辩护词、证人、保证书); 5.进入庭审阶段(庭前准备、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法庭判决); 6.庭审结束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并选出“最佳演员”; 7.班级同学对案例及庭审现场进行交流,参与审判同学根据自己角色,形成相应文字材料,旁听同学写出旁听记录; 8.任课教师全程指导,针对同学们的表现结合每位同学的文字材料,给出量化成绩,记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 活动四:专题讨论——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边界 实践目的: 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加强同学们对我国宗教信仰的法律规定的认识,使同学们认识到分清合法宗教与邪教的重要性,认识到宗教信仰不应逾越法律的界限。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4-6人,选出组长; 3.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讨论案例; 4.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对选取案例进行讨论; 5.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班级内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6.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7.每位同学根据讨论内容及过程,提交一份课堂讨论报告; 活动五:知识竞赛——“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竞赛 实践目的: 通过组织同学们进行法律知识竞赛,旨在调动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活动要求; 2.通过自主报名和班级推荐的方式,成立法律知识竞赛筹备小组,负责划定竞赛知识范围、拟定竞赛流程、制定竞赛规则等; 3.其他同学就划定的知识竞赛范围进行提前准备; 4.组织班级所有同学进行知识竞赛初赛,初赛采取笔试的形式,根据成绩选拔出最终参赛选手,共选拔20名参赛选手; 5.将参赛选手一4人一组,分成5个参赛小组,各组自行备赛; 6.正式比赛,任课教师宣布竞赛规则,并组织、控制竞赛流程; 7.比赛结束后,根据比赛成绩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相应证书及奖励; 8.任课教师对知识竞赛做综合点评; 以上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每学期情况五选其一,用时8学时,对应第六章节。
|
课程目标5 课程目标10课程目标13课程目标14 |
五、各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知识模块 |
教学内容 |
教学环节及学时 |
讲授课 |
习题课 |
讨论课 |
实验(实践) |
合计 |
绪论 |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
2 |
|
|
8 |
18 |
思想教 育 |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4 |
|
|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4 |
|
|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4 |
|
|
16 |
30 |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4 |
|
|
道德教 育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
6 |
|
|
|
|
法治教 育 |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
6 |
|
|
8 |
16 |
|
随堂测试 |
2 |
|
|
合计 |
64 |
六、成绩考核及基本要求
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50%+期末考核50%
考核 环节 |
建议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课程 目标 |
过程性考核50% |
20 |
章节任务点 |
课程目标1-14 |
20 |
作业即实践作业,评价标准:学生能积极参与、按时完成;符合实践活动具体要求;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如有雷同、抄袭,作业计为零分。 |
课程目标1-14 |
30 |
考试,三次阶段性测验 |
课程目标1-14 |
10 |
签到 |
课程目标1-14 |
15 |
课程积分 |
课程目标1-14 |
5 |
讨论 |
课程目标1-14 |
期末考核50% |
100 |
采用学习通在线考试,每学期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考试方案。考试内容以教材所讲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课程目标 1—14 |
七、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资源
(一)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版。
主要教学参考参考书:
《毛泽东选集》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彭诚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民法学》,王利明、杨立新等著,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公民常用法律手册》(第16版),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2018年版。
(二)推荐网站
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今日关注、焦点访谈等。“学习强国”APP。
编写者:秦娟
审核者:王琦
批准者:邵菊欣
编写时间:2023 年 3 月